村网通总站 柳林村 433913.nync.com 欢迎您!
[ 导读 ] 厉以宁认为,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行者是农民,最早的产权落实领域在农村。
中国经济改革起于农村土地承包改革,这已是改革史的常识。土地之外的市场发育,很多人相对陌生。土地承包后,粮食产量增加,发生了哪些变化?这些都非常值得深入探索。
2018年12月15日,原子智库主办的“改革的规则与创新——2019 光华·腾讯经济年会暨风云演讲”在北京大学举办,著名经济学家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发表开幕演讲。厉以宁教授将讨论焦点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。
厉以宁认为,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行者是农民,最早的产权落实领域在农村。“真正的市场建设始于农村,农民企业家走在了前面。”厉以宁教授对“三农”问题的关注值得敬仰,他的演讲也值得重读。
今天上午我讲一个题目,不要忽略农业中的改革。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呢?这次大家所讨论的是中国如何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。改革开放是从哪里开始的?就是从农业和农村开始。
农业很重要,农民也很重要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市场。
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农民如何获得土地承包的权利。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,要不要搞农民承包土地?讨论的结果是,农民自己选择。从此中国农村走上土地承包的道路。
农民承包了土地,引起农业方面重要的变化。
第一个大变化是什么?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农贸市场成立了。土地承包后,农业产量很快就超过以前,所以人们感觉到农贸市场是必要的。农贸市场管什么呢?菜不够吃,农贸市场买;鸡鸭鱼肉农贸市场买,农贸市场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重要场所。
但是这还不够,农民进城,看到了很多新的现象。他们看到城里人可以这么搞,我们干嘛不能这么搞?农贸市场是当时一个笼统的说法,实际上包含了手工业和合作型企业。比如说农民需要衣服,不用棉布票就可以买,就可以定做。
这还不够,农民需要一些营养品,比如猪肉不够,油不够,到农贸市场买。整个农贸市场培育了一代人,他们本身是农民,但是他们摆脱了过去,在全国掀起了农贸市场热。农民开始认识到,这就是市场。
市场是从农民这里来的,不是政府给的。一个最明显的成果是,几年之内粮票没用了,肉票没用了,棉花票没用了,布票没用了,这就是巨大的变化。
农民怎么在市场上发挥自己的力量,我们应该深入研究,然而过去却没有研究。
农贸市场可以卖点什么?卖服装,卖鞋,农民也不知道给它取名字,就给它打香港招牌。这些都在发挥作用,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。农民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——生产资料。
生产资料,比如说砖瓦。那么多年没盖房子,房子太小了,需要有生产资料可以生产。很多农民在开矿,在生产建筑材料。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,中国的计划体制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体制,就是农民办企业。
农民办企业在整个计划经济是找不到的。当时建筑材料热的时候,全国普遍是农民自己在生产,农贸市场之外又有了生产资料市场,这是中国重要的变化。
我们回顾一下80年代初,很多农民穿西服,打领带,在挤公共汽车,挤长途汽车,挤火车,挤轮船。他们是什么人?他们是新建立的农民生产资料市场的第一批尝试者,他们在推销自己的产品。
这就是一个变化,两个市场出来了。一个是刚刚讲的农贸市场;一个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。在这两个市场的基础上,中国开始了工业化。对这两个市场的研究,我们要加快。我们在研究40年改革开放时一定要想到,有一批人在前面带路。乡镇企业出来之后,股份合作制也出来了。我们不要忘记讨论产权的开始,真正的市场建设始于农村,农民企业家走在了前面。
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。中国下一步该怎么办?光靠法令,靠某些国有企业是不够的。农民有自己的做法,一切都在实验中。下一个阶段,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怎么在工业化中发挥自己的力量。
内容来源:原子智库、中国乡村发现